為了確保北京市的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內實現“四節一環保”,北京市政府研究制訂了《關于全面發展綠色建筑推動生態城市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從6月1日起,北京市新建建筑設計全面達到綠色建筑標準。
其實,對于綠色建筑我們的先輩早有實踐,一些古建筑的生態設計已達到一定水平,有許多飽含的全面、細致、美感極強并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來設計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人居環境的做法,了解這些方法,能幫助人們了解數百年前的中國人生態設計水平,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恭王府,它是中國現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據有關資料記載,恭王府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王府建筑群,建于1776—1785年,原為清代乾隆寵臣和珅的私宅。恭王府在“生態設計”上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地面的鋪設有很好的雨水滲透或收集功能。王府中所有的地面都極為細致而周全地設計了能讓雨水自動下滲,或流向路邊綠地和樹坑的雨水通道。因此在恭王府,即使現在也能看到“雨天不濕腳,綠地不用澆”的高水平雨水利用方式。恭王府中的樹坑設計稍低于地面,能使地表徑流順利流入樹坑中。
二是園中栽種的植被高度模擬了自然的多樣性和本土化。在府中“曲徑通幽”的山上,樹叢茂密,雜植百草。這為王府的人居環境創造了獨特的自然景觀,也為生活在王府中的鳥、蟲、蛙甚至小型哺乳動物營造了棲息環境。
三是王府中的園林地建有一蔬菜園,用于人們按農時節氣在這里種植各種蔬菜,并利用沁秋亭流水澆灌。這種利用蔬菜品種來豐富園林景觀,并讓人們從中接近自然、享受收獲的園藝思想目前正在成為國際上城市生態園林的潮流。
四是王府的修建有多處體現著“一物多用,盡量減少產生建筑廢物”的思想。如鋪設屋頂的普通瓦片成了修建墻體、鋪設地面花紋和給綠地建圍邊的材料,既簡單又美觀。王府中的各類臺階幾乎是直接利用石材天然形狀建成的,這就大大減少了加工石材的消耗。王府花園周邊的小山地帶,是利用修建花園時挖出的土方堆建而成,這些人造山地上遍植樹木和灌草,不僅為王府建造出了“曲徑通幽”的景觀,也提供了擋風吸噪的功能。
五是王府中的山體、墻體和主要種植的落葉型大樹能很好地幫助王府中的建筑物冬季御寒、夏季降溫,起到節約能源的功效。